摘要:宿州地名由来唐元和四年(809年),为掌控大运河漕运,确保王朝生存命脉,将原属徐州的符离、蕲县,原属泗州的虹县合并为州,因该地域古属“宿国” 之地,故取名“宿州”。宿州历史夏商时属徐州之域,春秋时属宋国、徐国,战国中期以后属楚国。秦统一后,...
唐元和四年(809年),为掌控大运河漕运,确保王朝生存命脉,将原属徐州的符离、蕲县,原属泗州的虹县合并为州,因该地域古属“宿国” 之地,故取名“宿州”。
夏商时属徐州之域,春秋时属宋国、徐国,战国中期以后属楚国。秦统一后,此地分属砀郡、泗水郡。西汉改砀郡为梁国、改泗水郡为沛郡。东汉时今宿州辖区分属梁国、沛国、下邳国。
三国两晋时属魏谯郡、沛国、梁国和下邳郡。东晋十六国时,该地先后隶属前秦和前燕后燕,东晋北伐尽复宿地。唐元和四年(809年),置宿州,以该地古属“宿国”地面,故以“宿”命名。属河南道徐濠泗节度使辖区。五代十国时期,宿州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辖。自梁后皆属武宁军节度使辖区。北宋曾于宿州置保靖军,属淮南东路。公元12—13世纪,宋金对峙之际,宿州地面属金朝,属南京(今开封)路。元代宿州地面属河南江北行省归德府。
明代宿州及所属灵璧县和虹县均属南京直隶区凤阳府;萧县、砀山县则属南京直隶区徐州。清初,行政区划沿袭明制,将南京直隶区改为江南省,今宿州所辖各县区名称及隶属关系不变。康熙元年(1662年),江南省被分置江苏、安徽两省,宿州为不辖县的散州,与灵璧县同属安徽凤阳府;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徐州府;虹县在清初属江南省凤阳府泗州。
康熙元年(1662年)改属安徽省凤阳府泗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 原泗州城沉没于洪泽湖,泗州寄治今江苏盱眙。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泗州移治虹县城,同时撤销虹县改为泗州。1912年,中华民国将宿州改名宿县,泗州改名泗县,与灵璧县,同属安徽省淮泗道;萧县、砀山县则属江苏省徐海道。1932年,改道为行政督察区,宿县、灵璧、泗县3县属安徽省第六督察区,专员公署驻泗县;砀山县、萧县属江苏省铜山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徐州。1938年5月,今宿州辖区各县先后沦陷于日本侵略军,日伪、国民政府和中共抗日民主政府三方政权并存,辖区互有交叉。汪伪政权曾于1942年以徐州为中心,设立伪淮海省,今宿州辖4县1区皆在其范围。抗日战争胜利后,宿县、灵璧、泗县3县属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驻宿县城;砀山县、萧县则属江苏省徐州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今宿州市辖区属皖北行政公署宿县专区,专员公署驻宿县城。1952年,安徽省建置恢复,宿县专区归辖。1956年2月,宿县、滁县两专区并为蚌埠专区。1961年3月,蚌埠专区撤销,宿县专区恢复。1971年宿县专区更名为宿县地区。1979年10月,析宿县城关镇及城郊、城西区各一部分设置县级宿州市。1992年12月,原宿县,县级宿州市合并组建县级宿州市。1998年12月,撤销原宿县地区,设立省辖宿州市。1999年5月,省辖宿州市正式成立。
截至2019年,宿州市下辖1个市辖区、4个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