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2 11:54:35 | 浏览:760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原创稿
埇桥,是宿州市唯一市辖区,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县级区。
千年前,府衙建置于埇桥的宿州已是“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大文豪苏轼十次踏足宿州,留下了“此去淮南第一州”的赞叹。白居易更是久居符离,留下名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如今的埇桥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五大国家战略交汇赋能,农村改革更是从多个维度齐头并进,在全国各地深化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蹚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推进乡村振兴新路径。
6月8日,埇桥区永镇乡单圩村种粮大户马强正在收小麦。韩伟摄
智慧农业 赋能“三产融合”
又是麦收农忙时,广袤的皖北平原麦浪飘香。
在埇桥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灰古镇付湖村的种粮大户童士合正在地里和省城来的农技专家忙碌着。几年前,他流转了600多亩土地专门从事粮食种植。今年小麦收割期,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派出的收割机帮他收割麦子,仅用了3天时间,就实现了颗粒归仓。
“以前祖祖辈辈守着几亩薄田度日,如今加入了联合体,种的粮食有人帮忙管理、收割、运输、销售,现在种田真的轻松了,粮食产量和质量也大大提升了。”童士合所说的联合体,便是埇桥区在全国首创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田间管理上遇到难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随时进行技术指导。园区内的安徽农业大学皖北试验站、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科技推广试验基地,能够开展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童士合介绍,目前,付湖村土地基本都纳入了产业化联合体的服务范围,实现节本增效,亩均增收300多元。
除了小麦,产业园里的水果种植也实现了科技范。“我们的葡萄每串60粒左右,每颗16克左右,颗大饱满,色泽鲜艳,品质优良,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赵智卿是宿州市葡萄产业协会的负责人,他在产业园里流转了40亩土地,专门种植阳光玫瑰、甜蜜蓝宝石等新优葡萄品种,广受好评。“产业园里,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我们的葡萄基地也是皖北区域的示范基地,基地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慕名前来的各地种植户前来取经。”
现代农业产业园荣誉墙。埇桥区委宣传部供图
乡村振兴,农业为本,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到“智慧农业”。在埇桥区,“智慧农业”早已先行一步。园区把“科技哨站”建到了田间地头,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信息服务。
在园区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处理中心,浓浓的科技范扑面而来。天上,采用北斗导航卫星信息及遥感卫星信息,进行高精度卫星地图展示;空中,无人机进行高精度定位导航飞行;地面,建设大田物联网系统,通过数据处理模型,进行墒情、土壤养分、农田小气候情况、作物长势情况和灾害预警分析,农业经营主体在手机App和微信上即可看到这些信息。通过“智慧管理”,让园区的蔬菜都“有迹可循”。目前,园区80%的果蔬都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
在产业园,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让农业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依托皖神面业、皖豆香、宿州雨润、徽香源等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粮食、畜禽等农产品进行深加工,2020年埇桥区粮食加工能力达到9.5万吨,畜禽产品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农业展览馆、气象科普馆、协鑫智慧农业观光园、万鼎拓展训练基地等建成并投入使用,2020年以来,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产业园加快益农社、农村淘宝、企业电商平台等信息化设施建设,加快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如今,埇桥区畜禽产量的30%以上、果蔬产量的50%以上供给长三角地区,是长三角名副其实的“菜篮子、面袋子、果盘子、肉案子”,埇桥下一步的目标,是通过与长三角地区电商合作,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
埇桥五柳风景区。张培志摄
创新之笔 谱写乡村振兴新图景
夏天的乡村,果蔬飘香。
在埇桥区八张村富民瓜果合作社,村里种植的精品西瓜迎来了采摘季,西瓜的产量和品质都实现了大幅提升。“今年西瓜2茬亩产量约有1万斤左右,亩收益约1万元以上,较传统种植高出1500元以上呢。”埇桥区八张村富民瓜果合作社负责人王守兴说。
地还是那块地,效益却提升了,诀窍就在种地的方法上。王守兴介绍,八张村人多地少,过去当地村民一家一户种植蔬菜和水果,没有形成集中规模,品质上不去,各方面优势都体现不出来。后来,他们创办了合作社,通过市场化的管理运营,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将分散的小块土地集中起来,带领大家统一种植,效益明显。
王守兴总结出合作社的管理模式,即“六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和分户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减少市场风险,园区内采取“越冬莴笋 早春西瓜 秋延豆角”一年三茬四熟种植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益,亩均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十四五’期间,合作社计划辐射带动瓜菜种植10万亩,同时着力发展精品瓜菜,在品种和品质上提档升级,带动更多群众致富,以产业兴旺、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王守兴这样谋划着未来的发展蓝图。
宿州市埇桥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伯德衡摄
改革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产业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在埇桥区,乡村振兴从来不缺改革创新。
近年来,埇桥区依托深厚的农业农村改革土壤,以 “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积极探索和创新农业体制机制。
埇桥国家级现代产业示范园首创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企业做市场,家庭农场搞生产,合作社搞服务,让传统农业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共赢”, 2015年该模式在安徽全省推广,2017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农业大省遍地开花,探索出一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埇桥样本”。
2016年,埇桥区针对农业经营主体推出“纯信用、无需抵押”的“劝耕贷” 探索农业融资新模式。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做出有益尝试和有效实践。
埇桥区还推行“人地”挂钩试点,深层次破解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缺地”“缺人”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缺钱”等难题……
展望“十四五”,埇桥将围绕“四区两基地”的功能定位,全力打造皖北(埇桥)承接产业集聚区、黄淮海休闲旅游和健康养老示范区、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现代物流基地。
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旧址——栏杆镇石相村。侯磊摄
文旅融合 打造“最美乡村”振兴路
“铜板一响,响叮当,走上台说一段快板你欣赏,1940年新四军血战栏杆山,横劈竖砍,杀得鬼子喊爹娘……将士们策马飞奔追残敌,铁骑长啸踏鬼狼,驰骋皖北根据地,留下美名万古扬。”在埇桥区栏杆镇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石相旧址,66岁的义务讲解员郭清泉用快书的形式,向前来参观的党员们讲述“红一团血战栏杆山”动人心魄的战争场景。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让在场的党员干部切身感受到当年新四军在埇桥大地英勇抗日的烽火岁月。
走抗日烽火路、开乡村振兴局。
文化旅游是乡村振兴的“加速器”, 借助丰富的红色资源,埇桥区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活动,为乡村发展增添活力。如今,乡村文化旅游在埇桥区多点开花,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在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旧址旁边,是石相村的网红地——“四和行馆民宿”,从五月份正式营业以来,这里的“网红民宿”受到各地游客的青睐。民宿负责人王乾介绍,随着石相村红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他们依托乡村民俗发展旅游业,现在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住房订单已经提前预定到明年的三月份。民宿的兴建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让不少农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为当地村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新的渠道。孙书方是石相村的村民,在民宿经营业从事清洁整理工作,她介绍,民宿的工作也给她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就近就业让她照顾家人更加方便。
在石相村附近,王芳家庭农场的五百亩桃园香飘四溢,前来采摘的游人络绎不绝。“我们这有丰富的红色资源、绿色资源,有各种各样的果蔬,乡村旅游吃喝玩乐一站式满足,随着村里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现在乡村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80后返乡创业女青年王芳感慨,“农村越来越好,当时选择回乡创业,值了”。
符离大道旁五柳村景色。埇桥区委宣传部供图
栏杆镇只是埇桥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埇桥区依托符离大道的建设,打造“最美乡村”振兴路。
符离大道双向8车道,全长约48.7公里,2019年底通车,在宿州和江苏徐州之间形成了“快速通道 慢行系统”双通道体系。
符离大道沿线每隔一段都有旅游节点。“西山花海”风景区油菜花、向日葵汇成金色海洋,花田水韵、梨兰胜境构成视觉画廊,星野营地、湖库湿地、趣田乐园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大五柳风景区则以“山青、水秀、洞奇、泉灵、稻香”而闻名,景区南、西、北三面环山,龙泉湖静卧其中,看山花烂漫,听水流淙淙,令人流连忘返。
“符离大道片区是展现魅力宿州的名片,也是‘徐宿城际旅游黄金走廊’,它肩负着整合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拉动经济发展的任务,是宿州人寄予厚望的‘最美大道’。”埇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区域儒文化、汉文化、烧鸡文化、农耕文化优势,埇桥区将用好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主题公园等4A级景区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休闲精品旅游线路,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按照国际风景道建设理念打造汇聚皖北山水风光、文化遗产的百里旅游风景道。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纵观埇桥乡村振兴行进道路,既有紧紧抓住作为“皖北粮仓”的优势产业,深度融入长三角;亦有特色村落努力探索整合资源的有效模式;更有顶层设计,创新机制的改革创新。虽然路径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既注重提升乡村颜值,也始终聚焦为农民创造价值。
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农民富裕富足安康,这便是埇桥乡村振兴最重的归宿。
看,乡村振兴的埇桥实践,已然足音铿锵,轮廓清晰。
点击查看专题
来源:【漯河日报-漯河名城网】34岁的苏晓光是舞阳县保和乡大路李村党支部书记。2012年12月,他退伍后返回家乡,承包土地,建设农场,发动村民自主创业,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我们引导村民套种小麦和烟叶。”苏晓光告诉记者,大路李村有4个种烟大户
8月15日上午,焦作市马村区以视频形式召开全区疫情防控工作会,全面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认真落实省、市相关要求,通报近期疫情防控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阶段工作重点。区委书记师少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当前
本报淮北讯 (通讯员 王飞)近些年来,安徽淮北市杜集区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巩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资产经营型、产业带动型、物业租赁型、服务创收型4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建强村级党组织促发展、发
7月22日下午,埇桥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召开第三场新闻发布会,通报埇桥区疫情防控工作最新进展,以及社区防控、交通保障防控工作相关情况。7月21日,埇桥区开展的区域核酸检测共采集81.85万人次,社会面核酸结果均为阴性,在重点管控区发
周村区气象台2022年10月02日02时40分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目前我区王村镇3小时降水量已达50毫米以上,预计2日凌晨到上午我区全部镇和街道降水将持续。为此周村区气象台将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升级为暴雨橙色预警信号,请注
“花梨”一词在清朝和清朝的《西洋朝贡典录》中就有记载。清代大量采用了新品种的花梨木,为了将其与过去的品种区分开来,称为“黄花梨”。 在明清两代鼎盛之时,黄花梨价值连城。据古籍记载,明朝一张黄花梨子的价值是十二两银子,那时候一个丫环的价值,连
今年8月底,海口一村庙的黄花梨八仙桌被盗,八仙桌重达百斤,有上百年历史,价值36万元。一周后,迫于法律和舆论压力,嫌疑人将已经拆分的八仙桌送了回去。后来,警方成功将两名盗窃八仙桌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到案。这起案件一度轰动一时。如今,海口琼山区红
黄花梨还要看它的品质以及它的来源,具体的雕刻程度等综合价值来看,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话“黄金换木头”,这件事在网上发生过,确实发生过。是在07年的时候,有一家红木公司推出一个活动,你家里面只要有海南黄花梨做的木头,无论是啥,无论做成了什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