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源:人民雄安网宿州埇桥现代农业展览馆。陈若天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从充满希望的春天,进入郁郁葱葱的盛夏,来到颗粒饱满的金秋,再到蓄势待发的冬日,在广袤的皖北大地,有着“皖北粮仓”美誉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迎来了不同寻常的丰收,今...
来源:人民雄安网
宿州埇桥现代农业展览馆。陈若天摄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从充满希望的春天,进入郁郁葱葱的盛夏,来到颗粒饱满的金秋,再到蓄势待发的冬日,在广袤的皖北大地,有着“皖北粮仓”美誉的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迎来了不同寻常的丰收,今年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
埇桥区,为宿州市唯一的市辖区,位于黄淮平原南端,地处淮海经济区腹地、长江三角洲经济带西缘,襟连沿海,背依中原。耕地263.1万亩,人口190.6万,其中农村人口132.8万,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这片创新出诸多农业改革先行样本的希望土地,是享誉全国的国家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埇桥区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围绕产业集聚、鼓励扶持、人才培养、优化服务等方面,注重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示范作用,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守住粮食安全,现代农业逐渐走向规模化、集聚化,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在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车间内,大豆育种专家正在对大豆进行选种试验。陈若天摄
书写现代农业改革的“埇桥样本”
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段德丰做梦都没想到,农民种地还能成为一份事业。段德丰是埇桥区灰古镇付湖村的种粮大户。他流转了1100多亩的土地专门从事粮食种植,小麦收割期,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派出的8台收割机帮他收割麦子,仅用了3天时间,就实现了颗粒归仓。
“以前祖祖辈辈守着几亩薄田度日,如今加入了联合体,种的粮食有人帮忙管理、收割、运输、销售,种田倒变得轻松了。”段德丰所说的联合体,便是埇桥区在全国首创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从“单打独斗”走向“抱团共赢”,2012年8月,埇桥区先行先试,创建了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联盟—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出一条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埇桥样本”。
“规模经营、科学作业、高效服务,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我们联合体的粮食产量高于周边农户10%左右,每亩增加收入230元。”淮河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勇介绍道。
据悉,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如今的98家,其中省级示范产业化联合体18家、市级10家、区级70家,带动农业企业1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6家、家庭农场达到641家,经营土地41.6万亩,吸纳贫困户5600余户。
2017年10月,“联合体”运营模式被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向全国推广,并荣登2017年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2018年联合体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成为埇桥农业改革最亮丽的品牌。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不过是埇桥近年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埇桥依托深厚的农业农村改革土壤,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积极探索和创新农业体制机制。
2016年,埇桥区针对农业经营主体推出“纯信用、无需抵押”的“劝耕贷”,目前已累计发放“劝耕贷”支农贷款5.37亿元,有力助推了农业发展。埇桥区还推行“人地”挂钩试点,深层次破解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缺地”“缺人”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缺钱”等难题……
多年来,埇桥区农村改革从多个维度齐头并进、成效显著,在全国各地掀起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树立起了“埇桥样本”。
金海面粉工厂内,工人正在搬运打包好的成品。陈若天摄
五优联动 舌尖上的粮油更安心
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中国人一直走在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道路上。
以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为核心的“五优联动”,在推动粮食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埇桥区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主任任明介绍,作为粮食生产大区,埇桥区充分发挥粮食流通、消费对生产的激励反馈作用,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绿色、优质、特色粮食产品供给能力,满足群众高质量生活消费需求。
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市场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埇桥区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建成“五统一”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规范协议签订、良种推广、技术培训等环节,引导农民种植优质粮油。支持皖神、金海两家示范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建立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小麦种植基地2万亩,优质小麦种植订单合同达到14.5万亩。
种出好粮食,卖出好价钱。埇桥区通过促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稳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通过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带动农民增收。
在粮油存储方面,埇桥区鼓励粮食经营主体采用分类收储、低温储存等新技术,建立和完善适应本地区的优质粮油产品储存,促进优质粮油产品专收专储、提质升级。通过实施2个粮食生产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完善仓储设施功能,推广绿色储粮、生态储粮,使优质粮食做到优质储存,提升埇桥区粮油产品输出能力。
此外,埇桥区还以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工程为契机,引导粮油加工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淘汰落后产能。拨付2330万元支持皖神面制品有限公司面粉深加工改造升级项目和金海年产6万吨营养强化面粉深加工技改项目建设,通过生产线的升级改造和企业质检体系(中心)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开发“中国好粮油”系列产品,满足健康消费需求。
埇桥区结合“放心粮油”“主食厨房”工程和政府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建设,设立“中国好粮油”产品实体销售门店、销售专柜和销售网点,在全国部分省、市建立总经销或直营店25家。发挥“互联网+”功能,推进“中国好粮油”产品进入中国网库、苏宁易购、京东、邮乐购农品等电商平台,线上和线下同步交易。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埇桥区粮食部门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做到对粮食精心呵护,在产购储加销各个环节实行科学管理,不能让粮食的质量和品质受到损失。在加工过程中,尽可能保留粮食中的营养素,用好粮食的副产物,最大限度发挥粮食资源的作用,避免粮食浪费。”任明介绍道。
皖神面制品工厂内,正在进行面条制作。 陈若天摄
乡村振兴吹响“冲锋号”
农业兴百业兴。
埇桥区是农业大区,耕地面积210多万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80万亩,玉米130万亩。
新中国成立以来,埇桥区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区到现代农业大区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埇桥区创新先行,深入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和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乡村振兴下出了“先手棋”,吹响了“冲锋号”。
在35个粮食主产村打造了30万亩优质订单专用小麦生产基地,辐射建设了116万亩优质粮食基地;培育了符离集烧鸡、埇桥大豆、栏杆牛肉、夹沟香稻米、大营葡萄、八张莴笋、永镇甜叶菊、水果萝卜等一批名优特色产品及基地,蓝莓、猕猴桃、火龙果、无花果等新品种试种成功,发展了草源牧业牛肉、奶制品和天葡山庄葡萄和金源农业葡萄等高端农产品;连续13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培育了徽香源食品和草源牧业2个省级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粮食、畜牧、板材3个百亿级主要产业全产业链,农业总产值117.68亿元……
近年来,埇桥区不断夯实农业基础,提高粮食持续生产能力,201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4.9万亩,总产132.9万吨,粮食生产实现16连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0.4%,被评为“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连续多年位列安徽省“五个一批”农产品加工20强县第二位,农业三产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已成为埇桥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农业根基稳,发展底气足。
“农业是生存之本,埇桥区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改革为驱动力、园区为平台、项目为抓手,强化内功,招大引强,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工程,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埇桥区区长张建军说道。
初冬的皖北大地,辛劳的农民朋友迎来一年中难得的休整期。广袤无际的黄土地上又将迎来麦苗青青,生机无限。这青绿,是端牢中国人饭碗的底气,是大有可为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