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千里淮北平原北部,林木葱茏,满眼堆绿,犹如镶嵌的一颗璀璨绿色明珠。它是面积达2907 平方公里、人口187 万、被誉为安徽“第一县级大区”的宿州市埇桥区。解放之初,埇桥区平原上基本无林,北部山区多为荒山秃岭。...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千里淮北平原北部,林木葱茏,满眼堆绿,犹如镶嵌的一颗璀璨绿色明珠。它是面积达2907 平方公里、人口187 万、被誉为安徽“第一县级大区”的宿州市埇桥区。解放之初,埇桥区平原上基本无林,北部山区多为荒山秃岭。全县林木少得根本谈不上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七十年的历程与坚持,七十年的奋进与拼搏,从解放初期的“光板大地”“荒山秃岭”,到今天的农田林网交织,满目林带覆盖,山区果园片片,村庄森林掩映。据统计,该区现有林地面积达100 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25.86%,活立木蓄积量445.9 万立方米,先后获得“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百佳县”“全国杨木产业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区)”等五块国家级奖牌。
美丽的埇桥大地。张培志/摄
【新中国成立】
封山育林初告捷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林业率先形成大力植树造林的群众性高潮。1950年中央林垦部召开第一次林业会议,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当时的宿县组织群众进行大规模的封山育林。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国营镇头寺林场及时解决苗木和造林技术问题,并实行林场与农民一九或二八分成的合作办法,大大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各地群众积极落实自采种、自育苗、自栽树的“三自”方针,开展红旗竞赛,县、乡组织观摩评比,并评选出先进的村、组个人,颁发奖状、奖旗。全县出现了户户育苗、人人植树的喜人局面。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有效地绿化了北部山区的十多座荒山。出现多名省级林业模范,如今这些山头已成为满眼堆绿的成片森林。千年的荒山,再也没有“荒山秃岭”的称谓。
【上世纪70 年代】
平原绿化成亮点
年年春季,大力植树造林已形成常态惯例,但各有特点。如果说上世纪50 至60 年代绿化成果,主要体现在荒山绿化上,上世纪70 年代林业,突出特点就是平原绿化,即农田林网、四旁林带与林粮间作。
值得一提的是新汴河林带的建成。1969 年,我国第一条人工大河——新汴河全线竣工。1970 年,宿县组织林业、农业、水利多部门对新汴河绿化进行规划设计,县政府从财政拨款10 万元解决树苗困难,发动沿河两岸公社、大队、生产队的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以开挖新汴河的精神,再打一场绿化新汴河的人民战争。经过两个冬春的战斗,一举完成全长44 公里的新汴河防护林带的一期工程,两岸计栽各类树木88万棵。
新汴河林带为华北平原地区最大的防护林带。同时新汴河林带的设计比较科学,采用软、硬木质搭配、速生与乡土硬杂结合、乔灌一体的规划设计,是宿县林业上的首创,其科学性不言而喻。
栏杆镇农田林网。武正彪/摄
【上世纪80 年代】
林业创新谱新篇
上世纪80 年代,对埇桥林业来说是不平凡的时期。这一时期宿县林业进入全面完善、提升时期。1980 年3 月,中央林业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平原绿化座谈会,宿县被确定为全国十五个平原绿化的重点县之一。
自此,宿县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1980年,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在江苏省泗阳县举办优良杨树技术培训班,介绍了引进意大利杨树速生丰产的经验,它的速生性、丰产性令人惊讶。宿县及时与泗阳县联系,大量调运速生意杨树苗。宿县所有区、公社,纷纷派车到泗阳县拉运,不仅解决了当时全民植树的树苗困难,而且接着开展了大量自繁、自育工作,大力推广商品化育苗。
经过几年发展,宿县原有毛白杨、大官杨、泡桐等其它树种很快被意杨取代。全县山区以外的植树造林,几乎全为意杨丰产林,形成了意杨林网、意杨林带、意杨片林。此后多年,意杨一直作为当家树种广泛推广。
【上世纪90年代】
荒山承包探新路
上世纪90 年代,省政府提出“五年绿化荒山,八年消灭荒山”。为了认真落实“五八”造林规划,重点解决制约荒山造林产权不明问题。当年土地承包时,荒山没有随土地承包到农户。荒山产权虚置,看起来人人都有、实际上人人都没有的问题要解决。
荒山荒坡开发的重点是营造经济林,承租者对承租的荒山、荒坡,按统一要求限期开发,两年内不按规定开发建设的,除收回承租的荒山、荒坡,并按每亩每年50 元~100元的标准收取荒芜费。及时绿化荒山还可得到国家造林政策上的粮食与资金补贴。一时间,北部山区荒山承包大户纷纷涌现。荒山绿化权责利明晰,签订了合同。多年搁置的荒山,很快有了生机,一些荒山很快披上了绿装,待省里验收时,胜利完成了五年消灭荒山的任务。
埇桥农田林网。余文盛/摄
【21 世纪初】
绿色银行显红利
2000 年,党中央、国务院加大了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埇桥区林业建设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实施了长防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绿色长廊工程及生态公益林补偿和林权制度改革等工作,森林面积不断增长。同时,大量的意杨陆续成才,绿色银行显红利。
2000 年以来,过去大面积栽植的意杨如同一个巨大的“绿色银行”,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到2014 年,全区杨树面积达到60 多万亩,杨树活立木蓄积量270 万立方米,林木绿化率、活立木蓄积量双项指标,均居宿州市第一。林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
2014 年10 月,第十三届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研讨会在宿州市埇桥区召开。会上,全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埇桥区“中国杨木产业示范区”称号。2018年,仅东大木业一家出口创汇就达到2000万美元,实现了出口创汇安徽省同行业第一。2018年,全区林业总产值突破了170亿元。
凡事都有正反两面,五月杨絮飞如雪。意杨大面积栽植,导致近几年五月间杨絮漫天飞雪,影响市民生活。林业部门采取科学措施加以研究解决,使之既丰产又无害。
【2010 年后】
加快林业经济转型
埇桥区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实施林业资源培育工程,重点发展木材加工。通过完善农田林网、改造低产低效林、建设科学的杨树丰产林基地、综合开发荒山,重点推进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万亩农田林网建设、山区特色经济林建设、高速埇桥段林带建设、三线三边绿化大提升5 大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林业资源,取得成效。2016年,新建完善农田林网20 多万亩。全区新造林达到5.5 万亩。这一年,埇桥区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区”称号。
2018年1月,埇桥区率先在全市县级层面出台了《埇桥区林长制工作方案》,建立“1+14+36”区级林长制工作机制。分级设立林长办公室,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全区设立区级林长25 名,乡级林长361 名,村级林长818 名,实现三级林长全覆盖。研究出台了《埇桥区区级林长制会议制度》等四项制度,压紧压实林长制各项工作。同时,2018 年该区在办理采伐证、木材运输证、苗木检疫证、处理林政案件、开展爱鸟保护动物工作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武正标 郭秀芹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