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2 12:23:13 | 浏览:3943
眨眼间,2022年春节即将到来,随着网络的发达,各位同乡亲友出门在外,在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除了砀山梨、芒砀郡之外,你——了解你的家乡由来吗?
最近刚好看到咱们砀山县的县志,两部,一部是明朝的考编,一部是清朝时期的汇编,分享给大家:
清朝的砀山县志
这是咱们今天主要的参考对象,清朝乾隆时期的砀山县志,在乾隆32年,也就是1767年的时候编纂。里面也记载了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砀山本名一直为砀郡或砀县,到了汉朝,因为记载的时候“砀”这个字后面跟着个“山”字,实际上是分开的,结果被读成了砀山,后来很多年来就沿用了下来!
明版
明版
上面为明朝崇祯12年间的版本,约1639年时的县志。
对比明清时期的官方字体,是不是还是明朝的公文更好看?清时期字体属于印刷体,大概当时的审美就属于严肃刻板的大环境,所以字体也一本正经的。
安徽省地图
一般县志的书写是有规范,基本包括沿革、地理范围、山川水文、人文风俗等等
部分
谈砀山沿革之前先聊聊县志记载的部分内容:
上图是砀山县堪舆图,也就是地图,比较简单的记载了周边地界及名称
网图-县域
城南利民河图,上面也写了从哪儿到哪儿,多长等等
这儿写了疆域:当时省会江宁府的少偏西北,约东西长80里,南北宽50里,记录了离省会多远,离北京城多远,离周边地界多远······
在形势一卷中(上图),写了不仅仅雄伟的高山大川才是好地形,宽广的原野同样是形胜之地,咱们砀山雄踞邙山及黄河之间。同样也点名了砀郡——秦始皇分封天下三十六郡之一(真·源远流长)。
下面的记载有些令人深思:
汉时记载有大旱。
魏:某年九月份大雨连天淹死人冲走财物。
晋:九月又发大水,某年冬天(11月)看到白龙,某年夏天又大水,隔2年后的秋天又发大水,某年7月又大水······
南北朝:某年4月份大风冰雹、某年4月又大雨、过十来年后六月份苏鲁豫皖一片地区再发大水、某年7月大水深1丈5尺,淹死一大半人······
唐朝:算了个卦,划归徐州,又过了一年,再算了次卦,又还给了河南······再过了一段时间,再次算了个卦,得,又成了徐州地······
宋:某年7月份,发了蝗灾。
元:某年6月份,大水,水深平地1丈多,某年7月,再次大水,某年3月,大霜天,当年6月,大雨大水,这一波雨水持续蛮久的,某一年,再次大水,再一年,黄河决堤····
明朝:洪武帝的时候还献了个吉祥的麦子···
永乐时期饥荒,成化帝在位的第20年又饥荒,正德时大水,嘉靖大旱,过了几年,蝗灾,再过14年,7月大水,再过16年,饥荒,饥荒3年后大雪,雪灾,某一年再次大水,大水、大水······万历年间:第一年大水,第二年庄稼长得好到麦穗多一半······当年秋又大水···第三年大水,第四年地震,某一年又饥荒接着的夏天又瘟疫,过了6年,连续2年又饥荒,然后是大水。天启2年:地震,三年后春天旱灾。崇祯:大雨,9月份有一只一群怪鸟飞的又快从北面过来,鸡头斑鸠的身体灰色的,叫的声音怪吓人,拿火一照就下来······,第二年,蝗灾、饥荒。再过3年,6、7月份蝗灾,大雨,过几年又蝗灾,蝗灾······明末的砀山,在清编县志中太多的水旱蝗灾以及饥荒,还有吃人等情况存在。
清朝:顺治2年,没人种的地,到处都是自己长出来的麦子,还丰收了····
过2年后,大水,第六年的9月,地震,十一年,大雨冰雹,再过3年,大豆丰收,十五年:地震,隔一年,有点旱(此处没有记载旱灾,只说雨少,应该是美化或春秋笔法),又过了3年,蝗灾。康熙2年,丰收,7年的6月份:地震,11年8月,月河决堤,大水,15年,大水,16年,大水,17年,春天霜灾接着又大水,连3年没个好时候······整个清朝时期,全县几乎年年灾······
这里需要说一下,以前记载的少,可能有遗失之类的,并非一直没有灾害的发生,明清时期,固然有政治因素,但是看得出咱们这块地儿,不管因为政治生态,还是人文或者环境使然,确实灾害连连,人民生活不易!
上图说的是砀山县内无山,之所以叫山,是因为以前的治所在芒砀山那块,所以沿用下来······也可以理解为,芒砀一体,后来邙山给了河南永城,砀山独留山名······
清修砀山县志关于沿革如下:
秦设砀郡
分属不一:砀郡、砀县、梁国、梁郡、辉州······
唐虞夏禹:属于豫州之地(古文献记载:秦砀郡为古豫州之地),商朝沿用下夏的制度归属。
周:衮州之域属宋。
春秋:属宋。
战国:属楚(齐与魏楚灭宋)。
秦:砀郡、砀县
汉:单独成为梁国-砀郡/县/砀,此时下辖周边几县,汉武帝时候,豫州统梁国,王莽时期,改梁国为陈,同时砀山大概作为独立行政区叫节砀。东汉:光武帝时,刘永-占
占地为王,重新称为梁国,后被灭。后来梁国治所迁到夏邑,砀山等九个县城都归属梁国。
上图的注疏是这么说的:按后汉书郡国志砀的注所写:山这个字,出文舌,与前汉志都是一个叫司马彪著写的,后来,人们误以为山这个字连上砀这个字一块读,所以才叫砀山,后汉书就把砀改成了砀山县,按照清朝的县志上面的说法,说是明朝的一统江山志这么记录的,但是呢,那意思好像是除了明朝,其他记录记载实际上并没有这个说法的(大概的意思就是贬低前朝,文不严谨,官员无能诸如此类)。
三国:老曹家取消梁国,把砀山归徐州管辖。
晋:复梁国,归夏邑(治所)---这时候夏邑就是梁国的治所。
在这个朝代,有说法是砀山这个县名取消了,然后都归梁国也就是夏邑管辖,统称夏邑县。但是呢,按照魏书记录,砀山在汉朝属于沛国,晋是不对的,所以后来仍然用砀山称砀一地。
南北朝:这个时候的记载比较乱,宋书:沿用汉为砀,南齐志:无砀县,魏书:砀郡/砀县,受夏邑管辖······比较乱。
隋:梁郡的砀山县,后为安砀,又改名砀山。
唐:睢砀郡砀山县
五代:
梁:归辉州。后唐:属单州。宋:单州砀山县。金:单州砀山县,后来该砀山县归德府。
元:济宁路砀山县。
明:徐州砀山县。
清:徐州升府称徐州府,下辖八县,砀山为其一。
之所以叫砀县,不是芒砀山的原因,文中考据:因为古代砀郡出产文石闻名,所以才这么称呼。
好,结束。
近年来,砀山县委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坚定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理念,千方百计引人才,校地合作育人才,特色产业聚人才,人才工作呈现多点开花、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聚焦‘引才、育才、聚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采访中,砀山县县委书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作为皖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之一,马鞍山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亮眼。根据马鞍山市统计局日前公布的今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在一大批高分数据中,有着经济“晴雨表”之称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划出的“上扬线”更是令人眼前一亮:全市一
本文介绍的是陕西省榆林市,它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也是陕北地区两个地级市之一。榆林市通常的印象是资源丰富的城市,也就是资源型城市,在近几年来,中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不好,经济总量甚至是在下降,但榆林市却是例外——资源类城市另类。陕西省榆林
旅游风物志,揽四海胜景,博人间风华。中国名山众多,有的山,因为自然风光绝美,而闻名遐迩;有的山,是因为历史文化,而千古名扬,比如说芒砀山。不过,熟悉芒砀山的朋友都知道,芒砀山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县级市)芒山镇,而隔壁的安徽省,有一个砀山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程飞虎昨日,河南省委宣传部召开“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三门峡专场。现场,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围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新驱动,努力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这一主题,重点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三门峡市经
人民网-安徽频道“砀山酥梨”是梨子品质的金字招牌,可是你也许不知道,在市场上买到的砀山酥梨,也许并不是真正产地砀山的酥梨。安徽省砀山县委书记王广敏通过人民网安徽频道告诉全国网友,吃梨一定要吃正宗的砀山种植的酥梨,“因为黄河故道独特水土和厚重
按照国家淮河治理委员会水系划分标准,砀山县地处南四湖、新汴河两大水系,同属淮河流域。两大水系以县境内黄河故道(又称废黄河)南大堤为分水岭,南大堤以北为南四湖水系,流域面积440.1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36.9%。南堤以南为新汴河水系,
眨眼间,2022年春节即将到来,随着网络的发达,各位同乡亲友出门在外,在介绍自己家乡的时候,除了砀山梨、芒砀郡之外,你——了解你的家乡由来吗?最近刚好看到咱们砀山县的县志,两部,一部是明朝的考编,一部是清朝时期的汇编,分享给大家:清朝的砀山
说起安徽人们想到的往往是合肥、黄山这些地方,其中有一座城市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甚至知名度都比不上阜阳、蚌埠,这座城市就是宿州,对于外地人来说,宿州没什么让人记忆颇深的地方,名气还不如下面的砀山,好歹砀山梨还是有些知名度的。宿州堪称安徽最没存
澎湃新闻记者 王俊安徽省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近日发布的一份规划文件中提到,“建议淮北市提请省政府适时启动行政区划调整,促进淮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淮宿城市组群建设”,“远期考虑萧县和砀山并入淮北市”。淮北市政府网站7月30日发布了来自市自然资源
据中安在线消息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栏目留言咨询淮北与宿州区划调整问题,安徽省民政厅回复如下:网友留言:最近网传2015年省经济信息中心报告“合芜GDP占全省比重35%”,其中分析认为:皖北地区城市区划调整也亟待优化。“建议将萧
全文约2300字,配地图12张,阅读时间据个人喜好而定,请妥善安排时间。下列图中黑色虚线内为当代宿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先秦时期,今宿州市地区存在过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春秋战国时期皆亡。等到秦朝一统天下,设郡置县,其境开始纳入全国的行政
宿州,简称“蕲”,别称蕲城、宿城,安徽省所辖地级市,宿州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距今有8000年历史的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同时也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宿州市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省外和山东省、江苏省以及河南省接壤,省内和淮北市、以及蚌埠市
首先,我们聊聊安徽省。安徽省是我国中部六省之一,近年来的发展非常迅猛。安徽省总人口6100多万人,在我国各个省份中,这样的人口基数并不算少。安徽省各地的差异很大,因为安徽省连接了我国的中原、江淮、江南各个地区。例如安徽省北部地区,在口音、风
历史上,黄河屡次改道,一些废弃的河床被漫漫黄沙所吞噬。“风起漫天沙,张嘴沙打牙,走路难睁眼,庄稼被打瞎。”面对生存的困难,安徽砀山人民并没有妥协,发现本地特有的酥梨树抗风沙、耐盐碱、耐旱涝,在寸草不生的黄河滩涂上长势良好。明清时期,砀山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