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2 12:29:23 | 浏览:510
《南畿志》卷六十一,徐州境图
明代的《砀山县志》,现仅存明末崇祯十二年本,且残缺不全。去年,砀山百科从正统本《彭城志》里找出了一卷明代早期的砀山县史料(详见文章“砀山县今存最早的方志资料,藏在明正统年间徐州官修《彭城志》里 ”)。而明代中期的弘治本《重修徐州志》,今仅存前两卷,记录砀山县内容的第八卷业已遗失。在明嘉靖本《南畿志》中,有两卷徐州郡县志,里面关于砀山县的记载,正好弥补了明代中期砀山县方志资料的缺失。
《南畿志》卷六十一、六十二,即“郡县志”五十八、五十九,为南畿徐州分志。载有州图、沿革、区域、城社、建置、学校、祠墓、古迹、宦迹、人物、列女、方外、艺文诸门目。现经从志文中辑出“砀山县”相关内容,进行誊录整理,以飨读者。
秦置砀郡砀县。
汉改郡为梁国,县属焉。
东汉梁国迁治夏邑,改砀为砀山县。
晋以砀山省入夏邑。
南北朝魏改为安阳县。
隋复改砀山县,属梁郡。
唐属宋州,后于县置辉州,县仍属之,寻徙州治单父。
五代南唐州废,以县属单州。
宋因之。
金初属归德府,后废。
元复置砀山县,属济宁路。
皇明改属徐州。
《南畿志》卷六十一,山川:砀山县、丰县、沛县
徐州西一百七十里为砀山。
编户
砀山二十五里。
山川
芒山 去治六十七里。
砀山 在治东南七十里,按《史记》及《汉书》:高祖微时,隐于芒砀山泽间,上有云气,吕后与人俱求得之即此。旧志以芒砀为一山,误矣。
龙扒沟 在治南三十里,通汴河。
沧浪井 去治一里。
砀山城 金以水迁保安镇。元还旧治,即今城也。国朝因之,正德八年知县李金重筑。其门五,外护以堤,周九里。
所治乡社十有六:使庄社、柳庄社、封池社、马昂社、东张社、大彭社、赵九社、渠城社、原奉社、段庄社、陈村社、浮沟社、子乾社、双沟社、蒲芦社、青台社。
镇一:西镇。
店四:王达、市力寨、监城、双沟。
桥二:五王、胡傅。
递铺六:县前、七里、赵九、毛城、陈村、西镇。
《南畿志》卷六十一,城社:萧县、砀山县、丰县
知县一人,主薄一人,典史一人。
儒学教谕一人,训导二人。
阴阳学训术一人。
医学训科一人。
僧会司僧会一人。
道会司道会一人。
县治 当市之中,元末毁于兵,国朝洪武初建,复毁,永乐三年知县郝玘修,正德七年知县刘守恒因兵燹后重建,制与萧县同(堂宇廨舍略备)。
儒学 见学校志。
济留仓 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县东崇教坊。
阴阳学、医学 俱在县治前。
僧会司、道会司 见方外志。
养济院 在县治西。
儒学 旧在县东一里。唐贞观四年,奉诏立孔子庙于西北隅。宋元祐间,富民王惠迁于此。金大定三年水,庙学毁,县令杜之美重新之。元大德中,县尹杨泰创建于汉高庙故址。国朝永乐四年,知县郝玘重建。正统五年,知县杜钊迁庙于学左。成化六年,知县张梦辅重修,制同州学。
社学 在各里。
进士科
洪武辛亥
魏益 砀山人,县丞。
永乐戊戌
倪鼎 砀山人。
正德戊辰
李稳 砀山人,佥事。
乡举科
永乐丁卯
王怿 砀山人,训导。
社稷坛 在县治西一里。
山川坛 在县南一里。
城隍庙 在县西街。
邑厉坛 在县治北一里。
龙王庙 在县治西北靴尖阜上。
秦
陈胜墓 胜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胜降秦,葬砀,谥曰隐王,高祖为胜置守冢,至今血食其地。
宋
党太尉墓 在县南三十里,党进,马邑人,卒葬之此,元至元壬午,裔孙弘济立碑兆域。
《南畿志》卷六十一,古迹:砀山县、丰县
狐父 按:《史记·曹参世家》参击秦司马尼军砀东,破之取砀狐父。《索隐》注:砀属梁国,狐父,地名,在梁砀之间。
梁城 在县境内,秦为砀郡,汉改梁国,故有此城。
麻城 后魏改砀山为安阳,治麻城。
衣锦乡沛王里 在辉州砀山县,五代梁朱氏族居此。
宴喜台 在城东五十步,台上有石刻三大字,相传唐李白笔。按:《李太白集》有“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诗,则台下必有池。
市力寨 在县北三十五里,后魏改砀山为安阳,此寨在安阳之境。
心远亭 在县境内,元人成简卿所筑,虞集有诗。
唐
韦恒嗣 开化初为砀山令,行政宽惠,吏民爱之。
宋
王存立 熙宁中为砀山县尉,尝建白于朝。
国朝
郝玘 山西吉州人,永乐中为萧县典史,以廉能升知县,历邯郸、砀山二邑,劝农兴学以致民富士成,后以父老陈请复知萧,惠政尤著。
杜钊 衡水人,正统间知砀山县,兴学爱民,秩满当迁,因民乞留,以课最增秩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