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2 12:44:04 | 浏览:2554
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出版的《明日之江苏》杂志上,刊有江苏省22个县的《江苏省各县古迹古物调查表》,这其中也有砀山县的一份表格。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发了《名胜古迹古物保存条例》,要求对全国的名胜古迹及文物进行调查、摄影、并填表造册,送部备案。在1929年出版的《江苏省政府公报》上刊有内政部本年七月廿一日训令(第四三二九号):《令催填送古迹古物调查表》。文中有“严饬所属迅速调查填表,务于八月三十一日以前送部,主纫公谊!”;“并将名胜古迹,每处摄影二份,附加说明书,一并呈送来府,以便存转在案。”等语。上述资料内容即是关于这些《江苏省各县古迹古物调查表》的背景由来。
在这份《江苏省砀山县古迹古物调查表》中所列“古迹古物”共5处,分别为“剑甲墓、薛桓襄墓、温庄寺、淤黄河堤、宴嬉台”,表格内容由“名称、年代、地址、所有者、现状、保管、备考”7项组成。表中所载年代止于明代,说明在当时,清代事物尚未归于“古迹古物”的行列。
在当时调查统计这些资料时,这些古迹古物尚有踪迹,或属完好。而九十年后的今天,这些古迹古物要么了无踪迹,要么为后来翻建。只有这些文字档案,还清晰地记录着当时的这些历史遗存。
江苏省砀山县古迹古物调查表
年代:明
地址:城内(城南)三里许
现状:完好
保管:由其后人保存
备考:明开国功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黄正,死普安州,子孙葬其制勅及所遗剑甲。子琰,南京龙虎卫镇抚,与父同死国事,昆季葬其兜鍪弓矢于剑甲墓之侧。
剑甲墓,原址位于砀山县高铁新区黄草庙村西里许,墓前有碑,中书“忠魂锡壤”四个大字,文革时遭破坏,今已不存。1986年仅在城南小李庄附近寻得残碑一段,尚余“锡”字下半部,“壤”字整体。清《砀山县志》中关于剑甲墓记载内容与“备考”相同。
年代:明
地址:城西南十里薛家口
所有者:十九世孙薛心悌私有
现状:完好
保管:由其后人保存
备考:明开国功臣,讳显,官至大将军,以功封永国公,谥桓襄。
薛桓襄墓即薛显墓,位于砀山县高铁新区薛口村东南。薛显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初封为永城侯,因滥杀无辜被谪海南一年多,后随徐达远征漠北。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薛显奉诏返回,行至山海关突发疾病而卒,被追封为永国公,谥桓襄。
薛显墓
依明代规制,薛显墓园应有石生像和神道碑等地面建筑,但当时此处紧邻流经砀山城南的黄河东岸,后来就被冲毁了,并封淤在地下,而薛口这个村名大致出于此时。民国十三年(1924年)年,重新整修薛显墓并立碑,请徐州书法家张伯英题写碑文:“明故大将军永国公薛公讳显谥桓襄之墓。”1971年,薛显墓被平毁,但墓碑被宗裔保存下来了。1981年,复筑薛显墓,墓底直径5米,顶高2.5米,并把那块保存下来的石碑重新立起。
年代:五代梁
地址:城东北七里许
所有者:公有
现状:残破
保管:公家保存
备考:梁太祖朱温故里。县治(县志)载,其父兄陵墓在寺西,今已湮没。
据汪本强著《古郡数往》一书考证,温庄寺应为五代梁太祖朱温长兄广王朱全昱的陵墓,其遗址约在砀山